科学院成立以来,立足济源缺乏“大院大所”,创新人才短缺、创新平台能级不高等情况,聚焦创新平台建设,提供原始创新、中试放大、成果转化、政策支撑等全链条创新服务,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供应链。目前已建产业研究院9家,率先在全省探索建设全域中试大平台,开展院校企三方线上、线下成果转化对接活动80场,推送科技成果439条,其中,同济大学工业废酸资源处置、哈尔滨工业大学陶瓷光离子气体传感器技术、郑州轻工业大学4N级三氧化二铝制备技术开发等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豫光铅盐、华源中安电子、中特陶瓷等企业。
一、建设产业研究平台,强化原始创新供应
聚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协同创新,打通产学研用堵点,重点建设研究院、中试大平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源头支撑。一是加速产业研究院建设。解决企业研发水平低、人才引进难、协同能力弱等创新难题,科学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联合知名高校与示范区企业签订产业研究院三方共建协议,围绕冶炼循环系统优化、高纯材料制备、神经酸产品开发等进行联合攻关,并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课题申报等方面开展合作。目前,已联合昆明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广东药科大学等科研机构与济源企业共同建立产业研究院9家。已开展高纯氧化锆纳米粉体的制备及锆铪分离新工艺、锆基除氟剂产品开发、文冠果生物医药及高级保健调和油研发、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中药新药开发课题4项。二是加快全域中试大平台建设。增强产学研互信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吸引更多临近产业化的项目落户济源,制定《济源示范区建设全域中试大平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济管办〔2025〕6号),在体系建设、项目引育与转化、基金引导、人才服务等方面提供资金、投融资、项目和人才服务等支持。目前,拟整合上线豫光金铅、联创化工、兄弟材料等企业中试线13条,济源钢铁、中沃实业、优洋饮品等企业可中试生产线18条,形成包含中试能力、服务范围、设备明细等内容的对外发布中试清单。三是协调高校院所开展课题研究。按照企业“下单”(发布需求)—科学院“接单”(找团队)—高校“配餐”(出成果)—科学院“送餐”(促转化)的外卖点餐模式,推动企业需求得到有效解决。已承接金马能源、豫光铅盐等31家企业非甲烷总体排放问题、铅酸电池负极添加剂的制备方法等课题需求,对接中南大学、西安交大、武汉大学等重点高校团队34个,促成课题合作5项。其中,河南省科学院冶金所与金利金铅联合开展的多源酸泥中汞/硒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粗锡电解精炼绿色添加剂的结构设计优化与工艺研究课题分别纳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省级科技研发计划联合基金项目。
二、建设成果转化平台,强化科技成果供应
破除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障碍,重点建设成果转化平台,提升科技成果供给效能。一是深化“三个一”工程。通过每季度一次成果路演、每月一次专题座谈对接、每周一次课题洽谈,构建梯次推进的成果转化机制。目前,已成功举办济源示范区先进材料科技创新暨会市合作会议、“会市合作”暨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绿色低碳创新技术成果路演等活动3场,累计发布成果381条;召开地热开发技术、人工智能应用、量子通信技术应用等专题座谈对接会8次。二是开展科技成果线上线下对接。破除信息壁垒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组织海湾实业、金马能源、中沃实业等26家企业与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等14家高校院所,通过实地调研、线上视频会议等形式深入对接,加快科技成果招引转化。开展“智汇济源”专家行活动,邀请同济大学、中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知名专家团队走进示范区企业“把脉问诊”,并针对企业具体需求进行科技合作对接。目前,已推送科技成果439条,开展院校企三方成果转化需求线上线下对接活动80场,线下“把脉问诊”8次。三是科技成果落地生“金”。推动市外成果在济转化9项,转化合同金额达1310万元。其中,同济大学李风亭院士工业废酸资源处置成果将豫光铅盐化成电解液再利用率提升至90%以上;优然环保承接的西安交大高纯氧化锆制备工艺成果已启动中试线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陶瓷光离子气体传感器技术成果将显著提升华源中安电子在气体安全检测领域的产品竞争力。
三、建设创新服务平台,强化产业创新政策支撑
系统性提升科技服务效能,支撑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构建覆盖全链条的创新服务体系。一是建立科技“四库”信息平台。按照科技需求、科技资源、科创政策、经济社会信息等分类建立相关数据库。收集有色、钢铁、化工、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科技攻关需求112项;包含人才资源、共享设备资源等在内的科技资源信息库条目423条;涵盖国家、省、市各级的科技创新政策信息库条目210条;包含高新技术企业信息、济源经济运行情况等在内的经济社会信息库条目33条。二是建立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平台。深化与外部高水平创新力量的战略协作,开放合作网络,拓展企业科技“朋友圈”。建立外来科技人才服务中心,为科技人才提供临时办公场所、公车服务。与36所高校院所建立常态化联系,促成市政府分别与省科学院、西交大、广药大、中原工学院签订市校战略合作协议。三是建设智库服务平台。借助智库外脑来济源开展产业调研,强化产业决策支撑,为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与安邦咨询签订合作协议,聚焦示范区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编印《科技与产业前沿决策参考》,目前已印发6期。形成《关于济源示范区建设量子城域网的相关分析与建议》《关于关于济源市加快推进稀散金属原料向高端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调研报告》《济源固体废弃物市场调研及决策参考》等专题调研报告6篇。